正在瑞典厄勒布鲁大学求学的25岁上海女生陈豪,于当地时间3月31日下午3时许(北京时间3月31日晚9时许)遭遇不测,在街头被同班同学、上海籍男留学生小军(化名)连捅十多刀,经抢救无效身亡。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了解到,小军已被警方逮捕,且在之后的取证过程中承认了杀人事实。根据两人的同学和老师回忆,小军追求陈豪多年未果,可能是他行凶的主要原因。
海外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因为感情问题而伤人甚至杀人的事件屡见报端,比如张栋、罗海明、朱海洋等事件。这对于当事人双方是悲剧,也直接对两个家庭造成巨大的打击。在这些事件发生后,除了对杀人者进行谴责外,我们也需要找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般来讲,杀人的原因两个: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个性因素强调个体的人格和特质对个体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其含义是杀人者本身存在严重的人格或能力缺陷,比如具有反社会型人格,所以迟早会有伤人或攻击行为发生。而环境因素强调外在环境特点对个体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伤人攻击行为来源于环境诱因,比如压力过大,而与自身个性关系较小。应该讲,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于伤人行为分别都有影响,两者可能共同起作用。留学生杀人案发生多起。从被害者和杀人者的亲友回忆中我们发现,一般来讲双方都属于正常人,为人随和,做事认真踏实。杀人者也并不一定就具有很强的攻击倾向或反社会人格。这说明可能个性特点会和环境特点互相影响,共同起作用。
留学生这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一方面是心理孤独感较强。在国外读书,生活圈子小,生活比较单调,远离家人、亲友和熟悉的社会,内心孤独。一方面是课业压力较大。在国外读书,特别是读博士,学业很重,如果碰到比较催逼的导师,更是压力巨大。此外,自我意识的重构也带来压力。很多留学生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但现实经常会打击美好梦想,造成心理落差。如何在新环境下客观认识自我,建立实际目标,并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控,是很多留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建立亲密关系成为很多留学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很多情况下,这样做卓有成效,能有效缓减孤独感,建立家庭式的支持,还能减少经济开销,有助学习和生活。但是如果解决不好,反而成为很大的压力来源。个别学生把压力归因于对方的过错造成,并且因为自身个性或者缺乏求助渠道等问题,就可能产生攻击对方行为。
那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这类悲剧上演呢?这里面有很多方式,比如成长经历、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方式、心理咨询服务建设等等。从心理学角度,可以从压力管理的角度提供两个建议。第一个是每个人在遇到压力时,请首先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方式。人们往往会有非理性的信念,要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和糟糕透顶的想法。比如“对于愤怒,我要么忍耐,要么发泄”;“她欺骗我的感情,我现在考试没过都是她的原因”;“我现在国外,要好好干,回国后一定要比没出国的同学混得好”等。压力永远存在,但是对压力的不准确认知会影响到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很多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更为客观全面。
第二个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很多证据表明,从朋友处得来的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带来的影响,并提供问题解决方法。留学生建立社会支持较好的办法是加入一些群体。加入群体能够降低个体独处时的不安全感,满足个体的安全需求和归属需求,并且能使群体成员感受到自我价值。这些对于留学生是一些重要的心理支持。因为一般来讲,和本国留学生容易交流,所以第一步可以和中国留学生建立联系。大多数学校都有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CSSA),积极参与CSSA的活动。当面临巨大压力时,本国留学生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其次,不要只在中国人群中活动,可以和参与当地同学的一些活动,积极融入对方社会,逐步解决身份认同问题。此外,可以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或教会活动。通过精神上的追求来缓解现实压力。最后,如果实在压力较大,可以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接受心理治疗。